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持久工程。2025年年初,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公布老旧小区改造名单,聚焦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推动营造良好城市生活环境。
在旧房改造中,固废的处理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为探究南京市老旧小区中旧房改造现状,把握各界社会群体对于旧房改造中含氯固体废弃物的认知情况,南京师范大学“只此清‘氯’”实践团队依据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公布的138个老旧小区改造名单,前往秦淮区、鼓楼区、建邺区、雨花台区与栖霞区进行考察,为后续研讨老城区旧房改造中固废的控氯处理相关情况提供重要支持。
第一站:秦淮区
秦淮区是南京市老旧小区的重要聚集地,其老旧小区数量占名单总数的20%,是南京市城市旧房改造工程的重要阵地。基于此,团队成员前往秦淮区双塘街道太平苑社区及朝天宫街道俞家巷社区进行实地考察。
秦淮区双塘街道太平苑社区来凤小区是南京城南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对象。在考察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小区居民及摊贩进行访谈交流,了解到该小区长期以来受限于基础设施老化,垃圾分类设施较为简陋,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对固废的处理意识不强。
考察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该片区垃圾桶摆放较为密集,但分类标识模糊,部分垃圾桶存在破损现象,影响居民使用体验。建筑装修垃圾堆积问题较为突出,清运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废旧建材、废弃家具长期无人清理。
朝天宫街道的俞家巷社区由于靠近商贸区,生活垃圾和商业垃圾交织,增加了垃圾清运难度。该社区虽已设置垃圾分类督导员,但仍然存在分类不到位、投放错误的问题。尤其是老年居民群体,习惯于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对分类标准的接受度较低,导致垃圾处理流程混乱,影响整体治理效果。
第二站:鼓楼区
鼓楼区是南京市的传统老城区,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繁重,固废治理水平在不同小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华侨路街道的合群新村2号院、3号院已纳入城市更新计划,但由于地处老城区,空间狭小,垃圾分类设施布局受限。考察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该区域垃圾投放点集中,但分类效果一般。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政策了解不足,混投现象较为普遍。此外,由于缺乏大件垃圾专项处理点,旧家具、废弃电器等垃圾往往被随意摆放在公共区域,影响社区环境。
宁海路街道的剑阁路18号院、普陀路15号院的建筑较为老旧,居民以老年人居多。固废治理中,主要问题集中在垃圾分类宣传不到位、清运周期较长、居民参与度不高等方面。在考察中,团队成员发现,该区域垃圾桶容量不足,垃圾外溢现象较常见。此外,部分居民缺乏分类意识,导致垃圾分类推进较为缓慢。
第三站:建邺区
伴随近年来南京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建邺区部分老旧小区已完成改造,但仍有部分小区在固废治理方面存在短板。
双和园小区是一个典型的处于改造阶段的老旧社区。在考察过程中发现,该小区部分楼栋外墙已翻新,但垃圾收集设施仍显不足——尤其是在一些无人管理的角落,固体废物的堆积现象更为明显。垃圾压缩中转站虽已建成,但日常管理不够规范,垃圾溢出、气味污染等问题仍较突出。
莫愁湖社区由于靠近风景区,固废治理压力较大。考察发现,该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相对完善,但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处理仍存短板。部分居民在改造房屋时随意倾倒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此外,社区内的垃圾收运体系未完全覆盖部分偏远角落,导致局部区域垃圾长期滞留,影响整体环境质量。
第四站:雨花台区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雨花台区的部分老旧小区已完成改造,但仍然面临一定的固废治理问题。
赛虹桥街道的长虹路社区中,老旧小区的改造已部分完成,垃圾分类设施较为齐全。但在实际运行中,垃圾分类执行力度不足,居民分类投放的准确率较低。此外,由于该区域人口流动性较大,部分租户对于社区垃圾分类规定不熟悉,导致固废治理效果不稳定。
第五站:栖霞区
栖霞区近年来新旧城区并存,部分老旧小区仍在改造过程中,固废治理状况相对较好。
在考察中,团队成员发现,马群街道的五棵松院46号已完成部分老旧改造,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考察过程中发现,固废分类投放仍未完全形成习惯,部分垃圾桶存在破损、标识不清的情况。此外,部分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尚不健全,居民缺乏有效的垃圾回收渠道,导致部分可回收物混入生活垃圾。
本次考察中,团队成员发现,各区在老旧小区固废治理方面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整体而言,建邺区、栖霞区、雨花台区的老旧小区固废治理水平相对较高,垃圾分类设施较为完善,居民分类意识有所提高。而玄武区、秦淮区、鼓楼区由于老旧小区较为集中,仍然面临垃圾分类执行难、建筑垃圾随意堆放、分类回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固废治理的有效推进,仍需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宣传普及、设施升级和精细化管理,以实现更高效的城市固废治理体系。
在未来项目推进中,团队成员也将基于考察实践进行总结,研讨老城区旧房改造中固废控氯处理的现实发展情况,为营造良好城市环境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