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南京,酷热难耐,然而这炽热的温度丝毫未减人们对文化传承的热情。由南京晨报与邮储银行南京市分行携手举办的“云锦华章 匠心传承”亲子研学活动,在南京云锦博物馆举行。此次活动得到南京云锦博物馆的倾心指导。
8 月 9 日下午,来自邮储银行南京市分行的金融客户 15 组亲子家庭齐聚南京云锦博物馆,怀着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好奇,走进这座承载千年云锦技艺的神圣殿堂。
活动现场,在博物馆研学老师的生动讲述下,大家仿佛穿越时光,了解到南京云锦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其精湛绝伦的制作工艺,到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中国有三大名锦,成都的蜀锦以产地命名,苏州的宋锦以朝代命名,唯有南京的云锦,以其锦面灿若云霞而命名。”大家紧随研学老师的步伐,了解了南京云锦的起源和特色。
当参观大花楼织机时,有两位师傅分坐在织机上下,上方师傅提花,下方师傅织纬,两位师傅需要密切配合才可织就云锦。“两位师傅一天能织出多少云锦呢?”博物馆研学老师向大家发问,“答案是5-6厘米”。提花工依照复杂的花本,提拉经线,控制图案;织纬工则手脚并用,投梭引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每一次投梭,每一次挑线,都需精准无误,稍有偏差,整块云锦便可能前功尽弃。现场一位孩子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原来云锦的制作这么复杂,需要这么多道工序,师傅们真是太厉害了!”孩子们亲眼目睹了复杂的大花楼织机,当得知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厘米时,不禁为这份执着的匠心所震撼。
云锦的制作过程堪称巧夺天工。从图案设计开始,工匠们需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转化为纸上的精美图案。博物馆研学老师介绍,像经典作品《万寿中华》,运用了云锦独特的传统妆花技艺,精选桑蚕丝、真金线、孔雀羽、鸵鸟毛等手工织造。画面中有 56 只丹顶鹤围绕着一艘迎着红日昂首奋进在滚滚波涛之上的巨型龙船翩翩起舞,代表 56 个民族大团结,共同创造辉煌;此外还有鲤鱼、红日、海水江崖纹等元素,鲤鱼象征美好、祥和,红日寓意事业蒸蒸日上,海水江崖纹则代表江山永固。一位小朋友兴奋地说道:“以前只在书上看到过云锦的介绍,这次亲眼见到,才知道它是如此的精美和神奇。”
参观结束后,孩子们还体验了云锦博物馆最新推出的研学课程,亲手制作锦衣金箔画和蚕丝扇。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耐心引导下,小朋友们亲自动手尝试制作锦衣金箔画,制作中家长和孩子一起小心翼翼地托起金箔,屏住呼吸,将薄薄的金箔纸轻轻压在模板上,再用软刷扫去多余的碎屑,携手完成精美的金箔画摆件。
蚕丝扇的制作也充满乐趣,每个孩子面前放一个装有五颗蚕茧的杯子,杯中注入热水,待8分钟后,将蚕茧完全浸入水中静置。然后,家长协助孩子从蚕茧中拉出长长的蚕丝,并一起快速转动手中的扇子,将蚕丝一圈圈缠绕在扇面上。“我的扇子做好了,现在就觉得手会红,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快速的绕,这样蚕丝就不容易断,而且绕地时候要分布均匀。”来自石鼓路小学四年级的同学激动地表示,“做好地扇面特别Q弹,扇出来的风也很清新,我很喜欢这样地活动,有趣极了,还能学到很多知识。”
邮储银行南京市分行举办此次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亲身感受南京云锦的魅力,深刻体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相信在未来,这份匠心精神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文化之花。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徐海兵 李琳 摄影报道